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拉開了中國最大規模水環境綜合治理行動的序幕。
在此之前,我國的水環境治理重點主要放在“三河三湖”(即淮河、海河、遼河和太湖、巢湖、滇池)上,而“水十條”出台後,黑臭水體整治成爲水汙染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
“十三五”期間,全國各地大力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總體取得顯著成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98%以上。城市水體作爲大江大河的“毛細血管”,通過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生態修複、活水保質等措施系統治理,從源頭大幅度減少汙染物入河量,增加水體自淨能力,對我國江河湖泊的水環境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十條”將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作爲一項重要任務,要求到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2016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黑臭水體清單,22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要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清理1861條縱横在城市肌體上的黑色“毛細血管”,而隨着排查的深入,清單上的水體總數增加到了2900多個。在“水十條”硬性指標的約束下,全國各地投資金、建項目,掀起了一股治理“浪潮”。
黑臭水體是流經城市的一些“毛細血管”,多爲水溝或渠道,此前這些城市內的黑臭溝渠大多處于治理的盲區。“水十條”出台之前,我國的水環境治理重點主要放在“三河三湖”上,即北方的海河、淮河、遼河,南方的太湖、巢湖和滇池,其他一些小一點的河流得到的關注很有限,就更不要說黑臭水體了。“水十條”出台後,黑臭水體成爲重點整治的方向之一。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流域中心副主任高紅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黑臭水體問題的本質是汙水直排環境問題,是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環境基礎設施不配套、管網不配套問題的直接體現。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是落實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群衆對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的一項重要舉措。
黑臭水體就在群衆的房前屋後,是群衆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但黑臭水體成因複雜,影響因素衆多,有效監管難度大。
高紅傑說,面對數量龐大的黑臭水體,制度設計之初就考慮了公衆參與機制,讓老百姓全過程參與黑臭水體篩查、治理、評價等工作,監督地方政府黑臭水體整治成效,既能有效推動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順利開展,也能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黑臭水體治理進展,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年10月,廣州番禺,住建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組成的黑臭水體專項整治巡查組工作人員在巡河檢查排汙口,巡查過程中接受當地群衆來電舉報。
2016年初,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潇湘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在長沙某區發現一條黑臭水體,他們隨即通過“城市水環境公衆參與”微信公衆號進行舉報。沒想到,第二天早上他們便接到地方環保部門的電話詢問黑臭水體的具體位置,在帶領環保工作人員現場核實後,這條黑臭水體被新增列入湖南省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的整治清單。
“這讓我們很有成就感。”綠色潇湘副秘書長廖思難說。
他們2011年開始在湖南成立了河流守望者網絡,從2016年開始關注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通過擴大招募,守望者成員從2016年的426人擴大到2018年的900多人。這些守望者分布在湖南各地市州守護着本地河流,成爲黑臭水體的發現者和整治工作的監督者。
廖思難欣喜地看到,在過去近七年的黑臭水體整治過程中,官方爲公衆參與搭建了暢通的渠道,在公衆監督下的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諸多不再黑臭的城市“毛細血管”促進了江河水質的改善。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地表水水質總體爲優,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劣V類。
“水十條”明確提出從“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加強社會監督和構建全民行動格局”三個方面建立公衆參與機制。這種機制的設立廣泛聽取了基層意見,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相關研究機構,自2015年起,先後在鄭州、杭州、蘇州、廣州、太原等多地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社會調查,了解人民群衆對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需求、對國家政策的了解、對治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和有關建議等,爲後期推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及公衆參與工作提供了參考。
2016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聯合推出“城市水環境公衆參與”微信舉報平台,鼓勵公衆提供黑臭水體線索。2016年8月,爲進一步擴展公衆參與的範圍,微信舉報平台數據實現了與環保組織開發的“蔚藍地圖”APP互聯互通。網友可以通過“蔚藍地圖”APP提交黑臭水體線索,並且可以在APP上直接收到相關部門的回複。據有關統計,公衆舉報已促使50多條黑臭水體被納入治理計劃。公衆舉報也反映了很多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完成後出現的返黑返臭、偷排和垃圾丟棄問題,這些公衆意見的表達幫助治理部門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用高度互動的新媒體工具吸收公衆大規模參與環境整治行動,這是一個創新舉措。”在公衆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看來,黑臭水體整治關乎群衆切身利益,因此在評價標准中也把公衆的滿意度作爲評價的指標之一,它反映了中國在環境治理思路重要大轉變。“過去是以汙染物減排量作爲考核標准,而正是從PM2.5和黑臭水體治理開始,環境治理的思路發生了改變,即以環境質量改善爲核心,進行考核、評價和問責。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特別強調要以公衆的感受作爲標准,我覺得這種思路非常好;同時又借助信息技術的進步,采用一種數據衆包的方式在收集公衆的意見和數據。地級市黑臭水體的整治能夠快速推進,城市水環境公衆參與平台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及时新聞發布會現場,生態環境部總工、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不止一次向媒體推介“城市水環境公衆參與”微信公衆賬號,呼籲媒體加大宣傳號召公衆廣泛參與到黑臭水體整治工作中來。
作爲首個政府部門主動建立新媒體互動平台尋求公衆廣泛參與的全國性城市環境治理項目,運用新媒體手段收集民意、掌握黑臭水體現狀和治理進展,是主管部門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下做出的創造性解決方案,顯示政府對公衆在環境治理中的角色的認識正在變得越來越開放。

2018年5月16日,安徽芜湖高新區一條被督查曝光的黑臭水體
2019年9月18日,經過一年整治黑臭初級雨水進入濕地淨化,工業、生活汙水經官網收集進入汙水處理廠處理,水體整治效果明顯。本文圖片皆爲澎湃及时新聞記者 刁凡超 資料圖
黑臭水體治理公衆參與,一開始只是被看作是一個舉報的提交,但後來演變成一個公衆和官方之間雙向的互動,專業的環保組織在其中發揮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包括自然之友、芜湖生態、合肥善水、綠色齊魯等多家長期關注水環境治理,具備很強專業能力的民間環保組織都積極參與到黑臭水體整治中來。一些環保組織還被認定爲當地的民間河湖長,官方對他們身份的認定,更激發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在高紅傑看來,公衆參與是推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截至2020年底,“城市水環境公衆參與”微信公衆號累計收到監督舉報信息共14707條。近年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台持續將公衆舉報的疑似黑臭水體及時推送給各城市進行核實,對核實確定爲黑臭水體的,納入清單開展整治。
昔日汙水横流,如今碧波重現。群衆的積極參與助力了城市水體消除黑臭。高紅傑回想起一個細節:“在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現場督查期間,曾遇到了一位老先生向我們诵讀他寫的詩歌,贊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爲他帶來水清岸綠的優美家園環境,令人動容。”
“十三五”期間,全國各地大力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總體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98%以上。城市黑臭水體作爲大江大河的“毛細血管”,通過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生態修複、活水保質等措施系統治理,從源頭大幅度減少汙染物入河量,增加水體自淨能力,對我國江河湖泊的水環境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邁入“十四五”時期,人民群衆對優美水生態環境的要求日益提升,既希望已完成整治的水體水質長期穩定不反彈,又希望環境優美的水體越來越多。2021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未來五年,我國要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這意味着,黑臭水體的整治範圍不再是地級及以上城市,只要是城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今後都要納入整治範圍。
然而,新時期的黑臭水體治理工作仍存在很多短板:城市的管網看起來都建了,但是質量不高,有錯接的,混接的,有漏的;一些地方汙水處理廠進水濃度特別低,幾乎不加處理就快接近達標了,處理的相當一部分水不是汙水;汛期河道汙染問題比較嚴重,一些地方旱季雨水管網藏汙納垢,雨季“零存整取”排入河道,沿河、環湖、城鄉結合部垃圾隨意傾倒現象在一些地方仍然突出;在水生態問題上,一些地方搞黑臭水體治理把城市河道搞成“三面光”,寸草不生,加上又沒有生態補水,水體自淨能力很差,久而久之水就沒有了。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持續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將治理範圍擴大到縣級城市。
2022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生態環境部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十四五”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方案》,進一步細化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黑臭水體主戰場從“十三五”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延伸到縣級城市。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0%;對已完成治理、實現水體不黑不臭的縣級及以上城市,要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長效機制。
按照時間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即將公布縣級市黑臭水體名單。高紅傑期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民群衆參與到黑臭水體治理中,形成全民治理的氛圍,構建全民行動格局,共同推動黑臭水體長治久清。”